- 諮商專欄 -
青少年,您憂鬱了嗎?
情商EQ心理諮商所  陳永龍所長(2018/10/15)
 
 
依據調查發現,不少青少學子生活中充滿壓力與憂鬱,而其生活壓力主要來源為課業壓力、對未來不確定感,及人際困擾等方面影響(李宜蓁,2017),不難在以下兩個例子中看到:
 
「淑玲為高二資優學生,來自單親家庭,母親希望她考上頂尖名校科系,她也力求完美,但上一次段考中不小心成績不理想,十分害怕自己不再是資優生,但不敢向家人表達。這兩周來她感到相當憂鬱、疲累、難以專注、自己很沒用、嚴重失眠,以及沒有食慾等症狀,被醫生診斷為「重鬱症」,對此一疾病也讓她感到恐懼。」
 
「智維為高職一年級學生,前陣子與家人從高雄搬到台中,個性較為內向,在班上課堂分組活動時,因擔心被同學拒絕而退縮。因對自己外表及父母親的工作感到自卑,智維常不敢與同學眼神交會。父親因知道其人際困擾,須經常陪著他上、下學而影響工作,讓他對家人相當愧疚,而有自殺的想法。」
 
或許您跟淑玲一樣聽到覺得「憂鬱症」診斷名稱時令人擔憂,我們該如何正確的理解此一診斷呢?
 
 
請繼續閱讀下文
如何看待自己的憂鬱呢?
 
目前台灣精神醫學科醫生使用的診斷是依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而「憂鬱症」便有好幾種類型(如「低落性情感症」、「重鬱症」)。依據此一手冊,淑玲的「重鬱症」指的是一個人在兩周期間,幾乎每天出現符合重鬱發作的幾個指標(例如憂鬱心情、完全提不起勁、睡眠與飲食上巨大轉變、無法專注、罪惡感、出現自殺意念等)。然而,一段時間後(例如數個月後),當心理及情緒轉好了,重鬱發作的情況可能趨緩,或沒有憂鬱症。從成長的角度來看,您的憂鬱症是可以改變的(請參本所相關文章「如何有效關懷親友的憂鬱症?」)。若您服用藥物後發現出現痛苦不安、相當難過、情緒極為低落,則須盡速就醫讓醫師了解狀況(Gordon & Melvin, 2014)。
 
值得一提,這本診斷手冊每隔一、二十年都會改版一次(就像教科書會改版一樣),但仍然有其不足之處。例如使用的診斷方式過於二分,僅將疾病分為「有病」與「無病」,人類的心理與行為有時並不像其他許多生理疾病可確切區分有無疾病。許多人雖然並未符合憂鬱症診斷的多項指標,但卻也出現值得關注的憂愁的情緒(Blashfield, Keeley, Flangan, & Miles, 2014; Haslam, Holland, & Kuppens, 2012)。因此,即便您若有「憂鬱症」的診斷,並不必覺得可恥。另一方面,若您的症狀可能未達到「重鬱症」的診斷(在一周內僅出現如智維的憂鬱情緒),但卻有自殺的念頭則須非常注意,並尋求專業協助。
 
 
 
如何面對、因應您的憂鬱呢?
 
青少年學子生活中免不了有許多壓力、憂鬱與焦慮的情緒,那該如何面對、因應呢? 以下提出三個方向供您參考:
 
  • 接納自己、欣賞自己
在成長的道路上,當您較缺乏自信時,可能傾向將同學沒有惡意的動作做負面的解釋,形成情緒挫敗感,設限自己與同學互動的機會,忽略了自身擁有其他美好特質。以智維例子來看,他可能因自卑感影響,將同學的沒有異樣的眼神解釋成同學在拒絕他,而害怕接近同學。然而,他卻忽略了其內向的特質給人溫文儒雅的感覺,或許相處久了,也會讓某些同學對他產生好感。您也可想想自己是否也忽略了個性上的優點呢?

不少成績優秀的高中生同學畢業後到了頂尖大學、醫學院,仍對自己的成績相當憂慮(呂碧鴻、陳秀蓉、高美英,2006)。因此,您可能跟淑玲一樣焦慮於自己的課業,是可以被理解的。然而,平心而論,學業成績難道是用來評量一個人的能力及未來生涯好壞唯一的依據嗎? 事實上,心理學家發現人類智能具有多樣性,除了學測的成績,仍包括音樂、體能、自我照顧及人際溝通等多方面能力(Gardener, 1983)。從智力(智慧)多元論(Multiple Intelligences)觀點評估學習表現,您不僅可以看到自己更多優點,也不會為了成績高低而患得患失,說不定更能專注在學習上。
 
  • 求助的智慧
若您能覺察到自己的壓力(或自殺的念頭)狀態,進而向可信任的親友、老師或同儕溝通表達內在的感受、尋求他們的協助,將有助於心理壓力的化解。舉淑玲例子來說,她不妨可以試著委婉讓母親知道其因擔心無法符合母親的期待而感到不小的壓力,讓母親接納其內在的挫折。同樣的,智維也可讓其父親知道其愧疚感也讓他有輕生的念頭,以討論如何共同面對此一愧疚感。若您鼓起勇氣尋求周遭人的協助後,沒得到立即的協助,仍無須過度氣餒,或許他們一時忙碌,但別放棄繼續尋找其他人協助。
 
  • 改善人際困境的技巧
在人際關係的發展上,您可考慮透過一些互動機會或小技巧,增進與同儕間的互動。例如上電腦課時,您可以主動跟早到課程的同學簡短問候,討論該課程的相關話題。當有一、兩次互動之後,試著從一些學校共通的話題(例如學校活動)多些交談,再聊聊生活中有趣的主題(如高中生常感興趣的話題)來建立關係。您不妨也要有心理準備,人際關係的嘗試並不見得每次都會有成功,有許多因素會影響人際互動(例如同學因被扣零用錢而心情不好)。因此,不用為此過度自責。除了建立新的友誼之外,與老朋友保持聯繫也有助於您降低孤單、寂寞的感覺,好比智維也可考慮跟高雄的朋友多聯繫、聚會。

在遇到挫折、不如意時,試著接納自己,發揮您求助的智慧,將有助於您渡過生活的難關(請參本所相關文章「您有情緒危機嗎?」中的三步驟)。
若您想進一步了解、調整自己的情緒與特質(例如自卑感、完美主義)、人際溝通技巧與生涯方向,也可考慮到諮商所與我討論。
 
 
備註:
1.  為考量個案隱私,故事中主角並非真實個案。
2.  本文版權為情商EQ心理諮商所擁有,未經過同意,不得轉載。
 
 
參考文獻:
李宜蓁(2018)。4成青少年長感到憂鬱:3步驟,及早發現孩子憂鬱症。親子天下。
取自: 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3337
呂碧鴻、陳秀蓉、高美英(2006)。醫學生知覺壓力與心理健康之關係。醫學教育,10(1),25-33。
Blashfield, R. K., Keeley, J. W., Flanagan, E. H., & Miles, S. R.(2014). The cycle of classification: DSM – I Through DSM -5. The 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 10, 25 – 51.
Haslam, N., Holland, E., & Kuppens, P. (2012). Categories versus dimensions in personality and psychopathology: A quantitative review of taxometric research.  Psychological Medicine, 42, 903 – 920.
Garde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 NY: Basic Books.
Gordon, M. S.,& Melvin, G.A.(2014). Do antidepressants mak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suicidal? Journal of Paediatrics and Child Health, 50, 847 – 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