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諮商專欄 -
如何面對徬徨的生涯路?談主動轉職
情商EQ心理諮商所  陳永龍所長(2018/09/13)
 
 
生活常見某些親友為了更高的薪資、職位而跳槽到另一家公司(或單位)。然而,隨著社會對個人自主性的重視,當自我價值感與實現在組織中受到嚴重阻礙時,則可能透過離職,尋求新工作的方式滿足其內在需求 (Masdonati, Fournier, & Lahrizi, 2017)。分享兩則可能發生在你我身邊的小故事:
 
「美儀是一家企業中階業務主管,進公司近十年了,雖然薪資不低,但比她晚近公司兩位同事,業績表現也沒有她好,卻晉升比她快,去年她私下客氣地向主管詢問此事,但主管卻她冷嘲熱諷,而這年來她身心挫敗,決意辭職,也對未來感到徬徨。」
 
「建治是園區工作多年的研發工程師,中學時經常見到父母親激烈的衝突,並傾聽他們的苦衷與情緒,但卻無法解決其紛爭,最後在輔導老師協助下,其父母親的衝突有了改善,而目前他仍懷抱中學時希望成為一位助人者的夢想,但覺得其周遭親友不能理解其想法。」
 
 
請繼續閱讀下文
 
該轉職了嗎?三個參考指標
 
主動離職並尋求其他適合的職位是一個不小的人生決定。若您也在生涯十字路口上,如何評估自己是否該主動轉職呢(Drucker, 2006; Riggio, 2011)?哪些指標說明您可能需進一步考慮轉職了呢?
 
  1. 當工作職位限制個人發展與成長:在現有職位中無法獲得個人內在自我的實踐(例如對簡單重複的工作感到無聊),或從事自己相當不認同的工作內容(例如擔任小主管,但不希望管理人),又或者像建治一樣在目前的研發工程職位上無法滿足他專業助人者的需求。
  2. 惡劣的組織文化:組織文化中充滿個人、小團體的利益算計、霸凌與侵犯,或工作角色模糊不清、升遷與考績不平等,易使某些處於弱勢的工作者感到挫敗與失望。例如美儀所經歷的不平等與霸凌的情況。
  3. 影響到身體健康:若長期感到職場壓力,可能因為自律神經失調(如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會產生身心症狀(如容易頭暈、胃痛、呼吸困難),嚴重影響睡眠、難以放鬆、經常處於焦慮、憂鬱及恐懼中(van der Kolk, 2014)。
 
 若您的情況符合上述兩個以上指標,顯示您在現職中感到相當不適應。
 
 
 
想轉職,如何進行呢?
 
當您盡了努力適應目前的工作環境,但仍無法接受現況,且現有的薪資、報酬亦無法支撐您繼續留任,那應如何進行轉職呢? 成功轉職需要一段時間準備,若情況允許,可考慮在轉職的過渡期一邊工作,一邊進行準備,待時機成熟再離職(Ibarra, 2002)。在轉職過程中需要哪些準備及心理調適呢? 依據研究及臨床觀察,筆者提供以下六個方向供您參考(Masdonati, et al., 2017):
 
  1. 正向看待轉職:當您已經確定要進行轉職時,接納此一事實,將此一過程視為自己想做的,對自己有利。例如美儀可傾聽其受創的心靈,將轉職視為善待自己的人生新方向,安撫對未來的不安 (Schneider, 2001)。
 
  1. 發掘工作意義感及期待:若能找出轉職(或創業)的意義感(例如對建治而言,助人的意義為何? 是彌補成長中自己的不足,還是協助他人?)將有助於釐清轉職的目標及培養內在勇氣(Frankl, 1959)。此外,若能進一步釐清內心期待的組織價值觀、主管領導風格、薪資期望的底線,將有助轉職及生涯的發展(Drucker, 2006)。如果工作的動機仍須考量到養家糊口,則可考慮降低尋找完全以興趣為出發點的工作(Chen & Fouad, 2016)。
 
  1. 資源的評估與維持:包括個人的財務、人脈(例如可繼續與事業夥伴保持聯繫)、人際支持(例如建治可評估哪些親友仍會支持他轉行)及轉職所面臨的挑戰。在建治的例子中,因欲轉職的工作與前一份工作內容差異較大,需要較多的時間及財務資源準備,並且攻讀社工或心理學相關碩士學位。
 
  1. 循序漸進的轉職:有時轉職、創業並非一蹴可幾,為避免承受過大的轉職壓力或冒險,不妨先收集感興趣職務的訊息或體驗與轉職工作有關的業餘、專業活動(例如兼職或輪調等方式)(Ibarra, 2002)。例如建治可先去做不同類型的志工,深入了解「社會工作」及「心理諮商(或治療)」專業領域的差別。
 
  1. 新的人生履歷:藉由整理履歷經驗,找出欲轉職較相關的內容,重新撰寫出一份新的求職履歷表,並進一步盤點自己的技能、須補強的專業項目,以發展對欲轉職工作的認同感。若轉職的目標為創業,則可寫下自己獨當一面的能力及相關經驗,轉化內在的焦慮不安。
 
  1. 彈性面對新的可能:在轉職後,新職位的薪水、頭銜可能並不如原先工作。保持彈性的心境、降低期待將有助於轉職的進行,改變傳統上對成功的定義(Gaudiano, 2011)。例如美儀轉職的目標是找尋一個具有支持性的、公平及友善的組織文化,在薪資的要求上,她可以少一些期待。
 
在經過上述六項的準備後,您可能步上轉職之路,或決定不轉職(例如找到其他方式滿足自我發展的方式)。如果您仍徬徨於不知如何踏出轉職的第一步、不確定是否該下定決心轉職?則可透過心理諮商的方式進一步釐清。在個別諮商中,筆者會引導您評估職涯的發展因素(包括轉職的必要性、目標需求、因應模式與相關處境),透過深度晤談,陪伴您探索工作的意義,協助決定是否轉職,發掘內在勇氣及學習如何面對轉職(或不轉職)所面臨的困境。
 
 
 
備註:
1.  為考量個案隱私,故事中主角並非真實個案。
2.  本文版權為情商EQ心理諮商所擁有,未經過同意,不得轉載。
 
 
 
參考文獻:
Chen, Y. L., & Fouad, N. A. (2016). Bicultural work motivation scale for Asian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cational and Educational Guidance, 16, 257 – 297.
Drucker, P. F. (2006). The effective executive: The definitive guide to getting the right things done. New York, NY: HarperColins.
Frankl, V. E. (1959).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An introduction to logotherapy. Boston, Massachusetts: Beacon Press.
Gaudiano, B. A. (2011). A review of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continued scientific advancement. The Scientific Review of Mental Health Practice, 8, 5 – 22.
Ibarra, H. (2002). How to stay stuck in the wrong career.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80, 40 – 47.
van der Kolk, B. A. (2014). The body keeps the score: Brain, mind and body in the healing of trauma. New York, NY: Viking.
Masodonati, J., Fournier, G., & Lahrizi, I. Z. (2017). The reasons behind a career change through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4, 249 – 269.
Riggio, R. E. (2011). When is it time to quit your job? Psychology Toda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cutting-edge-leadership/201101/when-is-it-time-quit-your-job?collection=101124
Schneider, S. L. (2001). In search of realistic optimism: Meaning, knowledge, and warm fuzzines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 250 – 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