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諮商專欄 -
情緒教育在台灣,可行嗎?
情商EQ諮商所所長 陳永龍博士 (2018/07/12)
 
 
近來隨著媒體報導感情暴力、自我傷害等社會事件的增加,情緒教育(Emotional Education)的落實則再次受到重視。情緒教育近年來在世界各地(例如哈佛大學醫學院對學生同理心的培養),引起廣泛討論,但在實施及作法仍上有莫大差異。在台灣的情緒教育究竟如何落實呢?
首先,為進一步了解當前台灣情緒教育不足之處,我們可觀察社會、校園中常見各種自我傷害者及感情暴力加害者的相關心理及行為特徵:
 
  1. 在生活中遇到重大挫敗事件,包括感情、學業、其他人際議題。
  2. 面對挫敗事件,引發內在極為嚴重情緒困擾(如氣憤、無助)。
  3. 在過度自責或責備他人的情況下,選擇錯誤的方式表達其情緒,導致自我攻擊或攻擊他人。
 
由以上的特徵思考,我們需要哪些情緒教育呢?當代心理學家的對情緒智慧(Emotional Intelligence)、情緒教育(Emotional Education)的研究中,絕大多數學者皆提到自我情緒覺察與調節能力、人際情緒覺察與溝通能力的重要;然而,在這些相關的研究中,比較少直接談到「生命價值觀」在情緒教育中的重要性。從上述的社會及校園事件觀察中不難看出,情緒教育中僅包含自我及人際情緒智慧是不足的,應進一步提升學子對生命教育的重視程度。
 
請繼續閱讀下文
 
情緒教育內涵有哪些?
 
統整學者的研究及筆者的臨床諮商的觀察,家長及學校可從以下三種情緒內涵培養學子的情緒智慧:
 
  1. 自我情緒覺察與調節能力:能敏銳覺察、調整自己的情緒狀態(例如生氣、難過),以避免個人過度累積負向的情緒,而最後讓自己的情緒失控。在面對挫折情境時,培養學子不以過度或極端方式將責任完全歸因於自己或他人,以較寬容的方式面對問題,並適時求助他人協助。
  2. 人際情緒覺察與溝通能力:能尊重他人、傾聽他人感受,並能學習跟不同意見者溝通與討論。若能夠發展出較佳的同理心,將有助於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有助於人際衝突的化解,增進團隊合作及領導能力發展。
  3. 生命的價值觀態度:對生命的價值置於生活目標中極為重要目標,理解人存在的意義及身體健康之重要。因此,當在追求生活或人生中多個目標時,發現難以同時完成,或有衝突,需學習將生命價值把在首要的位置,而較不會將生命價值物質化或為追求個人、組織利益而輕忽、鄙視或犧牲自己或他人生命及健康的態度。
 
 
 
哪些因素阻礙了情緒教育發展?
 
上述的情緒教育發展,並非個人努力即可,若社會、學校及家庭教育未改善有礙情緒教育的文化及環境,則難以培養上述的情緒內涵。換言之,在目前的生活環境中,有哪些不利的發展因素呢?
 
  1. 過度學業成就導向的學習文化:學業成就導向的教育文化,舉世皆然。然而,在台灣及亞洲一些國家社會,此一現象更為顯著,導致學子認為「只要成績好就可以」,而對自己及生活環境認識不足,發展出成績導向價值觀(用學業成就評估他人),導致對情緒教育不重視。
  2. 缺乏自主性的教導文化:有良好自主性的學子具有自動自發特質,能為自己行為負責。在過於權威的教導方式下,學子容易懷疑自我、不易了解個人興趣及需求;在過於保護的教導方式下,學子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特質、缺乏責任感。
  3. 情緒教育成果不易量化:由於情緒教育內涵有時沒有標準答案、不易透過紙本測驗考核學子的情緒智慧,而更容易受到社會忽視、貶抑其價值。
 
整體而言,家長、教師需要正視、討論如何改變上述情緒教育發展的不利因素。當上述的教育價值觀及教導方式時能被深刻反省及調整時,父母親及老師也才能用心地引導學子培養情緒的敏感度,增進其同理心、溝通表達能力,並透過以身作則、機會教育等不同的方式培養學子發展成熟的情緒智慧。
 
 
 
*備註:本文版權為情商EQ心理諮商所擁有,未經過同意,不得轉載。